深夜的健身房里,一台手机悄悄录下的一幕让社交平台彻底炸锅:某高端健身会所为“VVIP客户”提供专属训练室、24小时一对一私教陪练,甚至包括“定制化身体调理方案”。评论区瞬间涌入上万条质疑:“普通会员的钱就不是钱?”
调查发现,这类“特殊待遇”并非个例。北上广深多家连锁健身房被曝设置隐形门槛——充值10万元以上的客户可解锁隐藏课程表,器械区高峰期优先使用权,以及由国际认证教练提供的“运动康复+营养管理”组合服务。某健身博主实测发现,同一时段普通会员排队2小时的网红器械,VIP仅需刷脸即可使用。
更引发争议的是某些私教课程的附加条款。网络流传的某份合同显示,价值8.8万元的年度服务包含“教练全程陪同参加马拉松赛事”“根据客户行程全球调配训练场地”等条款。健身行业内部人员透露,部分高端客户甚至会指定教练的性别、年龄乃至外貌特征。
某知名连锁健身房负责人回应称,分级服务是市场细分的结果:“就像飞机分经济舱和头等舱,我们只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”但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明确禁止服务分级,却要求经营者事先充分告知差异化内容。
这场风波折射出健身行业野蛮生长后的必然阵痛。当跑步机上的汗水开始被标上不同价签,健身这件本应纯粹的事,正在资本游戏中逐渐异化。某网友的质问获得高赞:“我们买的到底是健康,还是某种高人一等的幻觉?”